2006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被列为学校重点学科,2009年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在此基础上,2012年,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整合以上两个二级学科资源,申报并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校级一级重点学科。经过前期的建设和积累,2018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经学校遴选为校一流学科(成长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现有学科教师40人,涉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网络及信息安全、图像与视频处理技术3个研究方向。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及以下2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0人,在读博士12人,教师中年龄小于或等于45岁36人,教师中具有其它高校兼职硕导资格9人(其中江西财经大学兼职硕导8人,江西师范大学兼职硕导4人)。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表1 学科教师结构统计一览表
|
现有人员 |
比例(%) |
|
现有人员 |
比例(%) |
教 授 |
5 |
12.5 |
博士 |
20 |
50.0 |
副教授 |
9 |
22.5 |
博士在读 |
12 |
30.0 |
讲 师 |
26 |
65 |
兼职硕导 |
9 |
22.5 |
男/女 |
29/11 |
72.5/27.5 |
年龄<45 |
36 |
90.0 |
总计 |
40人 |
本学科教师在研或完成1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多项省级纵向科研项目,学科点教师在SCI/EI源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成功申报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特色专业等多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以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等教科研奖励。
图1 荣获的部分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
图2 指导员工获得的代表性学科竞赛荣誉
图3 2017级联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封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通过多种形式积极有效的开展了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藉此锻炼学科队伍,积累硕士公司产品经验。2017年开始开展与江西财经大学联合培养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每年招生1人,现有在校研究生3人,实行学院全过程自主培养。
2018年11月8日教育部本科审核评估专家在对立博的反馈意见会上,专家组成员长春工业大学董事长助理王占礼教授认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创新思路,顺应了教育发展要求,改革成效已初步显现,很有意义,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利用很好,值得借鉴。
图4 王占礼教授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班检查
1. 学科带头人简介
彭虎,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智能计算及应用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0篇,EI期刊论文5篇,编著出版英文论著1部,获得软件著作权1个,申请发明专利1项。江西师范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会员,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员,江西省计算机学会(JXCF)理事。担任大会执行主席,成功主办了第十届智能计算及应用国际学术会议(ISICA2018)和2019年“智能优化与调度”鄱湖论坛。
2.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方向
(1)简介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方向始终围绕两个主题,一是人工智能,二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前者重点放在设计和发现自然计算的搜索策略研究;后者侧重云平台对海量数据的处理,提高算法效率。该方向现有教师15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博士8人,在读博士6人,具有较强研究力量。承当国家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团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绩。
(2)学术带头人
邓长寿,男,博士,教授,立博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经理,研究方向为智能计算和数据挖掘。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近50余篇,其中SCI/EI论文30余篇。江西财经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会员,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员。担任大会主席,成功主办了第十届智能计算及应用国际学术会议(ISICA2018)和2019年“智能优化与调度”鄱湖论坛。
(3)国家级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364025):面向大规模优化问题的基于云计算模型的协同差分进化方法研究。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662038):面向大数据存储的节省带宽修复的纠删码技术研究。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763019):面向大规模库存路径优化问题的多信息协同的进化算法研究。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867002):高维空间下大数据多模态聚类与预测及精准教育服务研究。
(4)代表性成果
[1] Liu, H., Yang, L. T., Chen, J., Ye, M., Ding, J., & Kuang, L. (2019). Multivariate multi-order Markov multi-modal prediction with its applications in 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 and Service Management, 16(3), 828-841. (SCI)
[2] Liu, H., Yang, L. T., Lin, M., Yin, D., & Guo, Y. (2018). A tensor-based holistic edge computing optimization framework for Internet of Things. IEEE Network, 32(1), 88-95. (SCI)
[3] Peng, H., Deng, C., & Wu, Z. (2019). Best neighbor-guided artificial bee colony algorithm for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problems. Soft Computing, 23(18), 8723-8740. (SCI)
[4] Liu, J., Peng, H., Wu, Z., Chen, J., & Deng, C. (2020). Multi-strategy brain sto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with dynamic parameters adjustment. Applied Intelligence, 50(4), 1289-1315. (SCI)
[5] Dong, X., Wu, F., & Jing, X. Y. (2019). Semi-supervised multiple kernel intact discriminant space learning for image recognition. 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31(9), 5309-5326. (SCI)
3. 图像与视频处理技术研究方向
(1)简介
图像与视频处理技术方向在基于小波分析的图形图像处理、图像数据配准与识别、多视点视频编码等方向开展研究。目前侧重于多模态/跨模态媒体数据的智能处理、分析与检索等方向的研究工作。该方向现有教师10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博士6人,在读博士2人,具有较强研究力量。目前已开展较多高水平研究工作,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课题7项,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团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绩。
(2)学术带头人
冷清明,男,博士,副教授,1987年6月生。2014年6月获武汉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同月被高层次人才引进立博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计算机系访问学者。长期从事计算机视觉领域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与省部级基金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TGRS、TMM、TCSVT、Remote Sensing等国际高水平SCI/E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篇,在ACM Multimedia、IEEE ICME 等CCF(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的A/B类顶级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谷歌学术综合引用460余次;担任Knowledge-based systems、IEEE TCSVT/ACCESS、IET Image processing等多个国际SCI期刊审稿人;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
(3)国家级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562048):基于文本查询的行人重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562047):基于块的动态场景曝光融合算法研究。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多目标优化的3D-HEVC预测结构和码率控制研究。
(4)代表性成果
[1] Leng, Q., Ye, M., & Tian, Q. (2019). A survey of open-world person re-identific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30(4), 1092-1108. (SCI)
[2] Leng, Q., Yang, H., & Jiang, J. (2019). Label noise cleansing with sparse graph for hyperspectral image classification. Remote Sensing, 11(9), 1116. (SCI)
[3] Huang, Y., Zhao, Z., Wu, B., Mei, Z., Cui, Z., & Gao, G. (2019). Visual object tracking with discriminative correlation filtering and hybrid color feature.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78(24), 34725-34744. (SCI)
[4] Yu, M., Zhang, H., & Wan, H. (2019). Exposure Fusion for Dynamic Scenes Combining Retinex Theory and Low-Rank Matrix Completion. IEEE Access, 7, 117544-117560. (SCI)
[5] Zhao, Z., Xiong, L., Mei, Z., Wu, B., Cui, Z., Wang, T., & Zhao, Z. (2020). Robust object tracking based on ridge regression and multi-scale local sparse coding.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79(1), 785-804. (SCI)
4. 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方向
(1)简介
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主要研究网络与多媒体信息安全、信息隐藏、数字水印。该方向现有教师15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博士6人,在读博士4人,具有较强研究力量。该方向拥有一个市级重点实验室,承当国家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8项,发表高质量论文多篇,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团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绩。
(2)学术带头人
崔宗敏,中共党员,1978年生于九江。2002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获生物医学工程学位。2006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导师:崔国华教授)。201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学位(导师:朱虹教授)。2002年进入立博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工作。2016年获得高校副教授资格证书。2018年10月开始担任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2020年1月开始担任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2019年12月起担任九江市数字技术重点实验室主持人。已发表SCI检索论文30余篇,EI检索论文10余篇。主持1项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多次获江西省课件竞赛2、3等奖、国家多媒体课件竞赛优秀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担任江西省2019年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项目评审专家;担任多个SCI期刊的审稿人。担任国际会议HP3C-2019(EI检索)的Session Chair。
(3)国家级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362032):基于智能优化和压缩感知的自适应可逆水印关键技术研究。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462048):可证安全的新型签密体制研究。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662039):可逆信息隐藏在无线传感网数据认证中的应用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762055):面向个性化推荐服务用户隐私保护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962029):大数据环境中同时支持数值型数据密文访问控制和查询的方法研究。
(4)代表性成果
[1] Cui, Z., Wu, Z., Zhou, C., Gao, G., Yu, J., Zhao, Z., & Wu, B. (2016). An efficient subscription index for publication matching in the cloud. Knowledge-Based Systems, 110, 110-120. (SCI)
[2] Gao, G., & Jiang, G. (2015). Bessel-Fourier moment-based robust image zero-watermarking.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74(3), 841-858. (SCI)
[3] Gao, G., Wan, X., Yao, S., Cui, Z., Zhou, C., & Sun, X. (2017). Reversible data hiding with contrast enhancement and tamper localization for medical images. Information Sciences, 385, 250-265. (SCI)
[4] Zhou, C. (2018). Comments on “light-weight and robust security-aware d2d-assist data transmission protocol for mobile-health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 13(7), 1869-1870. (SCI)
[5] Mei, Z., Zhu, H., Cui, Z., Wu, Z., Peng, G., Wu, B., & Zhang, C. (2018). Executing multi-dimensional range query efficiently and flexibly over outsourced ciphertexts in the cloud. Information Sciences, 432, 79-96. (SCI)
5. 主办的学术会议
(1)第十届智能计算及其应用国际会议
第十届智能计算及其应用国际学术会议(ISICA 2018)于2018年10月13日在远洲国际大酒店隆重召开,董事长刘晓东教授、副董事长王万山教授出席,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智能计算领域专家、学者、研究生欢聚一堂,共叙友谊,交流学术成果。本次会议为期两天,几十位来自国内外在智能计算和人工智能方面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将做特邀报告和专题报告,德国Springer公司出版了会议论文集。
IEEE Fellow、长江学者、香港城市大学Kay Chen Tan教授为大会作题为“Advances in Evolutionary Dynamic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的主题报告。日本会津大学刘勇教授作题为“The Return of Evolutionary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的主题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周爱民教授作题为“Learning Guided Evolutionary Multi objective Optimization”的主题报告。武汉大学王峰教授作题为“External Archive Matching Strategy for MOEA/D”的主题报告。中国地质大学李长河教授作题为“Designing Multi-Population Methods: The Challenges”主题报告。
图5第十届智能计算及其应用国际会议合影
(2)2019年“智能优化与调度”鄱湖论坛
2019年9月20日下午,由中国仿真学会智能仿真优化与调度专委会主办,立博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和九江市智能制造产业协会共同承办的2019“智能优化与调度”鄱湖论坛在逸夫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到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以及省内南昌工程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和江西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多位专家学者出席。
图6 2019年“智能优化与调度”鄱湖论坛合影
6. 学术交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建议思想,多人次学科教师赴国外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或访学,特别是南方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姚新教授(IEEE Fellow),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系张青富教授(IEEE Fellow),英国德蒙福特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院杨圣祥教授到学校指导团队建设,极大的提高了学科队伍的学术水平。
图7姚新教授、张青富教授和杨圣祥教授到信息学院指导团队建设
图8邓长寿博士赴日本京都参加GECCO2018国际学术会议
图9彭虎博士赴新西兰惠灵顿参加CEC2019国际学术会议
图10 殷超博士在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
图11 冷清明博士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做访问学者
图12徐利亚博士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做访问学者
7. 学科反哺教学成效显著
近年来,学科教师指导员工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余篇,员工参与完成纵向和横向课题5项。优秀本科生通过走进实验室参与科研,最重要的是学会了“科研思维”,再用科研的思维和方法去学习和工作。
图13 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的SCI和国际重要学术会议论文
图1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作室师生研讨
图15智能信息处理团队师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