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20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一轮答辩安排
各答辩评委、指导教师、2020届本科毕业生:
根据2020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程序安排,经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2020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一轮答辩,将于12月底进行。现将有关事项安排通知如下:
一、答辩目的
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是全面检验员工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主要手段,答辩是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设计)答辩主要有三个目的:
1. 通过答辩,考查和验证员工对论文(设计)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
2. 检验员工的论文(设计)的深度和广度是否符合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要求;
3. 检验论文(设计)是否员工独立撰写,是否属于原创。
二、答辩安排
时间:由各团队自行安排。
地点:附答辩教室
序号
|
团队
|
教室
|
秘书
|
答辩时间(备案)
|
1
|
计科1组
|
文友楼617
|
彭虎
|
|
2
|
计科2组
|
文友楼618
|
曾怡
|
|
3
|
计科3组
|
文友楼619
|
廖慧芬
|
|
6
|
物联网1组
|
文友楼515
|
张琴
|
|
7
|
物联网2组
|
文友楼516
|
饶莉莉
|
|
8
|
数字媒体1组
|
文友楼518
|
张丽芬
|
|
9
|
数字媒体2组
|
文友楼524
|
赵志强
|
|
10
|
数字媒体3组
|
文友楼621
|
汪海滨
|
|
11
|
网络1组
|
文友楼610
|
蔡报勤
|
|
12
|
网络2组
|
文友楼611
|
曾令院
|
|
13
|
信管1组
|
文友楼511
|
张海
|
|
14
|
信管2组
|
文友楼512
|
周友学
|
|
15
|
教育技术1组
|
文友楼616
|
刘文才
|
|
16
|
教育技术2组
|
文友楼620
|
彭兴旺
|
|
三、答辩程序
1.由组长介绍答辩小组成员,并宣布毕业论文答辩会正式开始。
2.答辩秘书安排员工抽签决定答辩顺序。
3.员工在自我介绍后,主要对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研究解决的问题与结论等方面进行阐述,时间为3到5分钟。
4.指导教师提问和员工回答问题:指导教师就员工所作陈述进行提问,并重点就员工的论文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结论提问。员工就教师提问进行回答,教师进行即时点评。时间为3到5分钟。
5.提出答辩意见。员工答辩结束后,答辩小组讨论提出答辩成绩意见并将意见传达给员工。
四、成绩评定
答辩委员会根据论文的指导教师意见、评阅人意见和答辩情况确定论文成绩。
五、答辩工作要求
1.答辩小组人员服从工作安排,认真履行工作职责,遵守工作纪律,无特殊原因不得请假。
2.指导教师原则上不参加所指导员工的论文答辩或不对所指导的员工提问。
3.答辩小组必须做好答辩记录并填写《答辩记录表》,根据论文质量及答辩情况,坚持给分有理,扣分有据的原则,力求体现员工论文答辩成绩的区分度,确保论文答辩工作质量。
4.若员工毕业论文(设计)存在不合理现象,答辩小组必须给出明确的修改建议并提醒员工以及指导教师按要求进行修改。
5.推优员工的查重率需在10%以下,指导员工发表论文(与大论文内容一致)的直接推优。
六、员工答辩注意事项
1.毕业论文(设计)经指导教师审定后,必须按规范要求打印,在答辩前按照指定时间交到指定地点,供毕业论文(设计)评阅和答辩。
2.通过评阅的员工才能参加答辩。在参加答辩时,应做好充分准备。员工需向答辩组提交论文纸质稿、评委评分表(各五份);在答辩开始之前统一交给答辩秘书。
答辩分为自述、作品演示、答辩三个环节,应将自述阶段演示的内容做成PPT演示文稿,时间控制在3分钟,答辩3分钟左右。设计的作品需现场演示,如未能演示则本轮答辩视为不通过。
自述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l 论文题目;
l 研究意义及实用价值(创新点);
l 研究方案(主要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实施步骤);
l 已完成的情况;
3.员工在自述结束后,应认真听取开题答辩委员的意见,答辩通过的同学需认真按计划完成各阶段工作。
4.答辩未通过的同学,答辩后应请尽快与各自的指导教师协商,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修改论文(设计)内容,准备参加学院的第二轮答辩。通过答辩的员工,须进一步按答辩组要求进行论文修改并提交指导教师以及验收小组审核,审核通过的员工,提交论文,并由学院统一组织进行查重,论文的查重率必须低于30%。学院只负责第一次查重的费用。若一次查重未过,则由学院组织进行再一次查重,查重费用由员工自己承担。
5.答辩通过查重通过后将所有材料经指导老师签字确认后上交。
6.只有通过学院组织的论文答辩、查重、按要求提交所有论文材料,学院才会给出最终的论文成绩,否则均视为论文成绩不及格。
7.员工的过程手册中的所有材料均手写,开题答辩后手写过程材料中的开题报告。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9年12月18日